新闻资讯
 
 
 
  首页ICON新闻资讯
 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生态养护的思路与做法
 

摘  要:  本文从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生态养护”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影响生态绿地景观的几个因素,围绕着重凸显“生态养护”这一主题,探讨了今后新江湾城生态绿地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新江湾城 生态走廊 生态养护 

  新江湾城生态走廊由一、二期、过渡段及200米样板段绿地构成,其设计理念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共绿地,环境定位遵循“自然、野趣、简洁、丰富”的原则。整个生态走廊景观珍惜自然资源将其加以艺术加工,通过各类植物的高低、色彩、习性的不同配置组合;通过迂回曲折的园路;通过蜿蜒不断的水溪;通过亭园及随意点缀的景石,构筑一幅幽深静寂的林溪风光,带来真正的自然、生态园林景观。

  新江湾城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养护中处处体现生态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归属感、亲切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如何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如何科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何筛选、优化野生杂草等等,都是我们在日常养护中所要探析的问题。

图1:生态走廊现状
    

  1、新江湾城生态绿地景观的现状

  新江湾城生态绿地建于2003年。根据生态学原理,生态绿地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对整体空间进行布局,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充满自然野趣的复合植物生态环境(见图1)。但是随着周边房地产开发逐步增加,进而增加进入新江湾城的人流量,再加上植物不断的生长及人为的损坏,致使对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水溪系统的平衡性、附属设施的完整性、探索性养护的干预与居民理念的碰撞等矛盾不断涌现。

  2、影响新江湾城生态绿地景观的几个因素

  2.1、植物的生态位竞争与其不适应性

  新江湾城生态绿地,植物达120种以上,通过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融合,构建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平面和立体空间上丰富的层次变化和景观效果。但随着植物不断生长,植物生态位的竞争与对环境的不适应等矛盾的出现,植物的品种、比例等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由于植物习性、生长势等不同,使部分地被植物、野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等存在明显的强弱之争,一些生长迅速、侵入性强的植物吞噬着一些生长缓慢的植物:生态绿地内配置在一起美丽月见草(见图2)正在逐渐吞噬蛇莓;芦苇正在逐渐吞噬着其它水生植物等等。同时部分植物对环境的不适应,也在慢慢影响生态绿地的景观。柽柳尤为凸显,在种植初期,树姿优美,但现在枝条稀疏,枝叶生长不茂盛,长势不佳,观赏性差;罗昌含笑长势也在弱化中;夏鹃长势无力,同时数量也不断在递减。

图2: 美丽月见草
    

  2.2、水溪土壤流失与水位的不稳定性

  生态走廊内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溪,呈弯曲状(有宽有窄),两旁散植迎春、黄金条、柳树、美人蕉、鸢尾、千屈草、芦苇等花草树木,溪边还有零星点缀的景石,体现了自然界中的野趣。但随着建设年限的延长,土堤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土壤松软易蚀,造成水土流失;而溪底地势逐步增大而使得水溪时而干涸;水溪边水生植物的竞争,这些都造成水与自然相映成趣的景观受到冲击。

  2.3、病虫害的侵袭性

  新江湾城的生态绿地在植物配置时选用了很多柳树、栀子花、狭叶十大功劳、樱花等,这些植物在自然界中极易受病虫害侵袭,严重影响植物的完整性、观赏性和使用价值。柳树被钻心虫危害造成树干局部空洞,极易倒伏;狭叶十大功劳被白粉病侵扰,有些叶片全部变白;栀子花受黄化病侵害,叶面均匀地变为黄白色;樱花、桃树患有流膏病,生长季节枝干上普遍流出树液等。

  2.4、人为的破坏性

  新江湾城生态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及其附近的居民、参观者,在此游憩、散步、活动,所以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骑摩托车、自行车任意进入绿地的、有挖掘具有药用价值的鱼腥草和山姜等的、有挖掘刚长出的新笋、更有在绿地内烧烤而烧坏亭等设施的……

  因此,为使新江湾城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适量的人工干预是必可缺少的。生态景观不是不要养护,而是对养护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养护中既要满足植物生长和群落稳定性的需要,又要满足游客的需求,更要保持绿地的自然野趣,使绿地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满足市民与大自然亲近的需求。

  3、新江湾城生态养护措施

  从2008年5月开始,我们接手新江湾城生态绿地养护,对我们而言,生态绿地不同于一般绿地的养护-----即生态养护是一个新概念,我们在胡运骅工作室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新江湾城生态绿地的现状,不断摸索适应其养护个性的养护技术,坚持对绿地进行合理干预,让绿地进行自我演替更新,形成一种稳定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和较完整的食物链。

  通过采取的生态养护,使生态绿地模拟自然界,但又不同于自然界,使生态绿地景观力求做到:群落层次自然不杂乱、植物群落野趣不荒芜、环境面貌简洁不单调、植物配置丰富不复杂。

  3.1、合理整形,体现自然

  3.1.1、乔灌木修剪:

  生态养护不等于不修剪,而是对于乔木,例如香樟、柳树等以保持自然性为主,确保苗木自然生长的树形和促使其健康发展,适当控制影响其生长的树枝;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适时修剪,修剪以枯枝、烂枝、病虫枝、重叠枝等为主,适当进行整形,保持苗木全冠型,采取自然式修剪方式。对影响行人的和高于控制高度的枝条加以整形;对强势植物,严格控制其生长势,保持植物群落的稳定。

  3.1.2、地被植物修剪

  色块地被植物修剪不能整体修剪,但需人为控制色块高度,不让其疯长,不间断的进行局部疏枝,尽可能的任植物自然生长。在此前提下,适当适量的人工干预,如火棘、棣棠、黄金条等切忌一刀切修剪,营造尤似自然界植物群落的各自形态。另外吸附性强的的藤本植物高于乔木主干分叉点上适当加以控制修剪,如攀缘在水杉上的扶芳藤,允许其攀缘到一定的高度(一般控制在2米以内),更显自然景观效果(见图3)。但缠绕性强的具有绞杀功能的藤本植物理应及时剪除。

图3: 扶芳藤攀援高度
               

  3.1.3、水生植物的修剪

  控制水生植物品种和总量,面积因地制宜,一般宜占水面的15%;为保持冬态的景观效果,蒲苇、芒草、芦苇等冬季的枯叶不修剪,宜在早春萌芽前将枯叶修掉,然后就能及时长出新叶,保持了景观效果。

  3.1.4、竹类植物的修剪:

  竹林内太密的竹子,应适当抽稀修剪(去老留新);定期去除枯竹,促进竹林的新陈代谢。

  3.1.5、草坪

  草坪内的修剪控制高度(25cm),修剪后无残留草屑堆,剪口无明显撕裂现象。

  综合以上的修剪手法,相同点在于以遵循“保持自然特性”为准则,因循自然、显露自然,不同点在于根据不同植物种类的特性,因树势、因地、因时制宜地采用不同的修剪措施来提高生态景观面貌。

  3.2、科学干预,稳定群落

  为让生态绿地对远离自然的城市生活发挥着新陈代谢、保持活力的作用、为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为建立品种合理丰富的人工群落植被改善环境的生态效果,我们在绿化养护过程中不断观察、总结生态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竞争及人为损害情况,同时根据现场实际、根据植物配置原理,不断对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科学干预,调整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对比较强势的美丽月见草等在确保景观前提下,控制它们的总量。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地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构成一个有序、高效、稳定的群落,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使生态走廊植物群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3.2.1、合理挖掘调整,丰富植物种类,构建生态群落

  合理调整群体结构,使之符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如发现植物种类之间,上木、下木之间互相抑制、竞争,应及时移植、调整、重新配置,使各种植物有规律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层次分明的人工生态群落。

  在植物调整配置时,根据各植物的生长习性不同,根据园林植物生态学原理,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长、发育及群落的结构层次,季相变化等情况,按照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生长量以及与环境、土壤等性质关系,通过调整来保持自然、生态绿地景观。 对生长旺盛而使群落过密的散本石楠、紫荆、木槿等有计划移植至空旷的区域;将生长势不良的栀子花、夏鹃、狭叶十大功劳等植物进行帅选,在香樟树林下用喜荫植物八角金盘替代,在品种单一的桔树周边增加南天竺(色叶地被),木栈道旁增加红叶李(色叶灌木)等(见图4),另外配置了木芙蓉等大批灌木,即使是花期已过的深秋,那一串串迷人芙蓉花仍然可观可赏。通过这些调整,我们力争构建一个绿色生态空间。在生态绿地内配置了束葵、萱草、醉鱼草等多年生宿根花卉,以及选择适宜的野草野花,它们季相丰富、色彩缤纷、花期长久、品种多样、姿态优美,适应不同的季节,同时养护又粗放,对生态绿地植物品种是一种补充和完善。用它们点缀生态走廊:满足了人们对缤纷多彩自然景观的欣赏;形成了复层的植物群落和丰富的园林景观;保持了自然原生态;滋养了种类繁多的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维护了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图4:增加色叶品种
    

  另外在养护过程中,我们在园路周边,引入“镶边植物”,在园路边缘陆续引入大批山桃草、天人菊等的多年生宿根花卉,丰富植物品种,同时对园路进行柔化。

  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将挖掘植物特色调整绿化结构,优化绿化配置,构建丰富的复层植物群落的理念融入我们的日常养护之中。保持生态走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景观生态效应。

  3.2.2、野草合理干预,呈现自然野趣

  生态走廊的景观效果就是把城市有限的空间融合于无限的大自然之中,野草是最能体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物种,但杂乱无章的野草需要适当进行干预,生态走廊中采用的生态养护手法,就是要求不能把所有的野草全部清除。草坪内及时清除大型强竞争性野草(见图5);绿地内在杂草控制上,为防治强弱之争及增强观赏性,对于花灌木,黄金条、锦带等中的杂草严格控制其高度,不能高于灌木;对于花境,黄金菊、南天竺等中杂草要及时清除;对恶性野生草本植物,一枝黄等要严格制止;对自播苗木(桑树、构树等杂树)要及时控制、清理。适当利用野生杂草,能营造出生态型的具有浓郁郊野气息的绿化景观。

图5: 适当保留的野生杂草
    

  3.3、水溪梳理,优化景观

  3.3.1、稳定水位

  由于模拟自然的水溪水位的不稳定,时而干旱见底,时而水位过高。只有与外围水系相沟通,才能保证水溪常水位。

  3.3.2、水土保持

  由于台风季节,会冲走地面的土粒;降雨强度很大,地面的土壤不能全部吸收所降雨水,就会产生“地表径流”;水溪具有自然坡度,水在有坡度的地面上,流动加快,就产生了动力,就能冲动并带走地面的土粒。只有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治严重的水土流失,保护水溪周围的生态环境。我们采取的具体措施:根据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制定合理计划,定期组织负责具体养护的施工队,对水溪周围进行整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设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被措施和耕作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善小环境,保持水土,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合的栖息场所。同时对水溪周围的植被景观进行调整和改善,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

  3.3.3、调整水生植物

  生态绿地水溪约长2100米,面积约5250平方米,水生植物种类有17种。
水与植物发生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水边的植物群落可以稳固土壤,防止土壤流失,植物群落还可以为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繁衍地,另一方面,水溪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同时水与植物相映成趣。但是时代的更替,水溪两侧的水生植物生长迅速,其中芦苇具有很强竞争力,能迅速形成芦苇群落,以致其他水生植物如荷花、溪荪、睡莲等都没有生长空间水溪中看到的都是芦苇 ,没有了其他水生植物和水。为保障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对水溪周边的水生植物进行合理调整确保水生植物占水面的15%左右。    

图6: 河边芦苇
     

  3.4、生物防治,低碳养护

  3.4.1、加强环保,减少污染

  除了保存了原有的自然植被和人文景观,利用不同种类野生植物,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生态绿地内。吸引不同的昆虫、鸟类,特别是可以增加大量的中性昆虫,从而为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提供充足食源,可明显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所以我们在生物防治的同时,要兼具环保理念,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在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中,大面积使用农药或非生物防治病虫害都是绝对弊大于利,既污染环境,又破坏了动、植物的生态平衡。禁止使用有害农药,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自己的食物链,形成动态平衡,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

  只有结合环保理念,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才能更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绿地的自然资源,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物防治从生态学观点出发,管理上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多选择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加强保护、利用天敌,保证生态绿地的植物可持续生长;病虫害防控不应注重于杀死,要注重调节,把危害控制在不影响植物观赏效果。

  3.4.2、保护落叶,循环利用

  生态绿地中,保护枯枝落叶及表土层枯枝落叶以及粉碎的树皮是植物群落的最好肥源。由于表土层若干厘米存在许多微生物,若除去覆盖表土层的枯枝落叶层,会使营养物的加工者细菌大量丧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态养护中,绿地中所有的落叶都不清除,充分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量。

  3.5科学管理,不断摸索,推进生态养护可持续发展

  3.5.1、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坚持人才的培养与发掘,不断提高员工生态养护技术能力。根据生态养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求教(邀请专家进行讲课)等,加强行业间的沟通与互动,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生态绿化专业技术培训,如:园林植保技术培训,了解上海地区常见的病虫害,认识他们的形态特征,防治手段,新的生物环保农药的防治特点等以及修剪等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各项劳动技术竞赛(乔灌木修剪、识树木品种等)来提高生态养护技术水平。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培训、专业技术实践、技术比赛的运用及定期考核,让养护员工了解生态养护新技术,新趋势,切实提高员工生态理论认知水平和生态养护专业技术水平。

  3.5.2、加强管理,不断摸索经验,推进生态养护可持续发展

  生态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特殊性、持续性的工作。为了确保生态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展现出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必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协调配合,有效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衔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注重记录、收集、整理等工作,提高生态养护管理水平。

  生态养护工作要体现实效,常抓不懈,建立规范的巡视制度,明确责任人,实行定人、定岗、定任务,确保每个区域巡视到位,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对绿化、设施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改,完善生态走廊内生态景观面貌。

  从而切实推进生态养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生态养护是作为改善环境的一种手段,它力求通过充分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和生态多样性的绿地系统。通过植物群落的自我演替,保持生态景观内的植物群落相对稳定性。通过养护,倡导、自然和舒适的绿色空间,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行政规章制度、强化环境管理,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人们生态意识,将生态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融入每个市民的生活。生态走廊通过生态养护手法,使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