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ICON新闻资讯
 香港PC0行业发展的启示
 
    香港PCO行业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并发展至今,随着香港经济长期发展到近几年来的回落,本行业在规模、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上已有了质与量的变化。香港一直是我国的南大门并长期与国外接轨,PCO市场的发展和转变过程可以为我国同行业在面对未来发展时,带来一些启示。本文先回顾香港PCO行业近半世纪的发展历程,继而分析行业现状与展望,最后探讨其中值得国内同行业参考的启示。
    1、阶段性行业发展及其特点
    香港PCO行业在过去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本土化发展阶段→竞争白热化阶段→“乍暖还寒(困惑)”阶段。
    1.1启蒙阶段(60~70年代)此阶段由先期进入香港市场的国外公司拉开序幕。由于有害生物的杀灭和控制在国外(欧美)普及性的发展,同时,因为当时的香港有为数不少的国外企业和外国人在港经营和生活。这自然引发了国外成功PCO企业进入市场的必然结果。在60年代进入的英国荣特科(Rentokil)和澳大利亚富力(Flick)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它们引进新的服务概念和模式刺激了本地市场的需求。
    本阶段的行业发展特点主要是:企业数量不多、外国品牌效应明显、市场竞争相对较小、投资额低、同行之间技术力量差异性较大、利润率高(营运利润在60%~80%)、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高。
    1.2本土化发展阶段(80年代)进入70年代中期,香港的经济快速稳步发展,PCO市场发展逐渐进入“青年”阶段。随着国际贸易活动增多和大众对服务的认知有所提高,进而带动了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在服务需求不断扩大的环境下,行业内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本土企业已占市场的绝大部分,但是具规模的企业仍以外资和本地知名集团为主。在熟练的服务人员不断出现“跳槽”和“自立门户”的情况下外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本阶段市场对卫生的关注和服务的认知水平还是比较幼稚(客户通常以服务过后害虫“尸体”的多少来判别服务质量的好与坏)。在服务水平要求变化不大的前提下,本土化的PCO企业赢得了宽松的时间用于“吸收”和“改进”国外服务经验。
    此阶段的行业特点包括:企业数量较多、外国品牌效应明显、市场竞争大大提高、投资额偏低、行业内服务模式差异性不大、服务收费提高幅度略高于通货膨胀幅度、利润率有所下降(营运利润在40%~60%)、基于就业率持续高涨导致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提高(供不应求)等。
    1.3竞争白热化阶段(9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PCO行业已发展到“百花齐放”的顶峰时期。但在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洗礼后,竞争变得白热化,并出现服务质量下降、肆意低价等恶意竞争现象。在本阶段,由于更多的企业提倡“服务多元化”和更多的客户要求“服务一条龙”的概念推动下,行业的参与者由原来以PCO为核心业务的服务商发展到逐步有多元化服务的经营者参与竞争(其中包括物业管理及清洁公司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90年代,新的概念与技术得到行业内的积极应用。在观念方面,由开始的“Kill”转变为“Pest control”;新的药物如合成菊酯类产品代替了有机磷、有机氯,成为杀虫剂市场的主流需要。同时,户外使用的较大型设备如热烟雾机、户内使用的超低容量喷雾器等已成为PCO企业的日常必备工具。
    本阶段行业特点包括: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品牌效应下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投资额仍然偏低、行业内服务模式差异性增大、90年代末期服务收费下降幅度已高于通货收缩幅度、利润率明显下降(营运利润在20%~40%)、基于失业率高涨而导致从业人员素质有所提高(供大于应)等。
    1.4需求“乍暖还寒(困惑)”阶段(21世纪初期)
    私营化服务的市场规模因经济衰退而萎缩至约2亿港币以下。在公营服务市场方面,由原市政部门承担的外环境灭害工程在“回归”后逐步以公开招标方式使服务私营化,总招标额在2005年已超过2亿港币。
    私营化市场需求在短时间内从约2亿增加至4亿港币左右。表面看起来市场总值翻了一番,但这些新增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悉数由几家大型清洁公司占领。由于市场的变化,行业内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在短时间内激增,约千余个新聘的从业职位绝大部分由非技术性的清洁工人替代。原有的PCO企业和从业人员并未受惠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反而,行业内因大量增加的非技术从业人员则给大众(客户)留下行业整体专业水平下降的诟病。
    本阶段的行业特点基本与上一阶段相同。

    2、行业现状与展望
    2.1代表行业发展现状的部分数据
    2.1.1行业规模过去十年相对稳定,预计私营服务年产值为港币1.5亿~2亿元,并逐年有萎缩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市场竞争所至。
    2.1.2公司数量  以有害生物控制服务为核心业务约在100~200家之间,加上非核心业务的服务商(清洁、物业公司)合计达到数百家。
    2.1.3公司年度收入90%以上以有害生物控制服务为核心业务公司年收入低于港币200万(相当于国内企业年收入50万左右);年收入高于港币l000万不多于10家。
    2.1.4每名服务人员平均年度产值一般平均约在15万~30万/从业人员;个别突出的在30万~80万/从业人员。
    2.2行业发展的展望经过近百年的行业发展,欧美国家现有的服务概念逐步演变为以“管理”为主,但香港(含大多数的东南亚国家)的服务概念仍处于“杀灭”与“控制”之间。其中存在差异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欠缺完善的法规和行业规范引致:①行业进入门槛过低、②公民/市场受教育不足而严重影响大众对服务的合理认识、③企业资源投放不足而无法形成具备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等。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相关行业如清洁服务、物业管理等公司把PCO服务加入到其经营范围,使其成为公司综合业务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综合服务集团公司已占领香港整个PCO市场约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市场份额。在香港的行业里有一种“PCO服务保洁化”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PCO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PCO服务等同于保洁服务)。更遗憾的是,部分客户(包括政府机构)也把PCO与其他服务(清洁、物业管理等)统一以招标方式寻求服务商。

    3、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启示
    回顾香港PCO行业在近数十年的发展轨迹,总体行业表现较欧美国家明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其中存在2大方面的欠缺:①完善的法规与行业规范;②并购活动。
    3.l法规与行业规范的重要性没有完善、合理和有效的法规和行业规范,市场的供求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和提高。完善的法规应要求提供与接受PCO服务的双方均落实并执行:①从业人员上岗制度、②农药使用管理制度、③特殊行业施工安全规范(如食品卫生、制药业等)、④环境保护规范、⑤工业安全管理制度等重要因素。在行业规范方面,不应单方面强调提供服务方的责任,更需要的是针对不同行业的被服务方(尤其是敏感性行业如食品加工业、制药业、餐饮业等)建立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有害生物管理指引。
    纵观西方国家成功经验,若欧美国家政府部门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没有对各行各业进行严格的要求,PCO行业就不可能发展到现有的水平。试想,若法规对食品加工行业没有强制性的规定,那么,该企业管理人员必将缺乏执行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动力。与此同时,行业内若没有不断自我完善的规范,从业人员也无法从消杀员(PCO)上升为有害生物专业管理员(PMP)。
    正因为如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内没有就有关法规进行及时的完善,早期成立的行业协会也没有协助设立专业规范。所以,行业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推动,整体服务水平就缺乏提高的动力。
    因为我国PCO行业发展还处于“青年”阶段,借鉴香港法规与行业规范在本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就具备了切实的参考意义。众所周知,PCO是一项与人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事业,行业发展的“四步曲”应该是:①先进行公民教育开始培育市场需求;②继而由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发展;③并以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整体水平不断进步;④最后在行业协会或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下促使行业规范化发展。本行业在香港发展至今,虽然在缺乏最后部分的适度监管情况下,行业发展尚属健康,但与国外相比,却明显缺乏专业内涵。
    观察我国的PCO行业生态环境现状,“第三步曲”(市场自由化)仍处于不完全开放状态时,“第四步曲”(政府/行业的监管)则让人觉得过于片面。比如,现有的“除四害”标准不仅不符合各行各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对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职业安全等重要环节做出规范性的要求。同时,一些组织或部门在倡导提高PCO水平时,只把重点放在对PCO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却没有积极推动市场自由化。按照上面所提倡的发展“四步曲”,以监管的手段推动市场需求,则未免显现出“本末倒置”的结果。
    3.2并购活动——一行业健康发展的征兆随着行业竞争度加大,企业为了壮大自己和提高竞争能力,常见手段就是进行并购活动。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资源重组,提高公司利润率。但在香港,业内的并购活动并不常见。自“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后,更鲜有并购活动发生。正是因为在竞争激烈中又遇上宏观经济发展缓慢问题的前提下,行业何时或能否重上发展道路显得难以预计。对于投资者来说,香港的PCO市场已失去吸引力。
    香港行业中有不少是跨国公司或本地知名的集团企业,为何它们在近十年对并购活动不太热忱呢?道理很显然,当行业前景不美好或PCO公司普遍的利润持续下降时,收购并不能让投资方得到合理的回报。同时,在困难时期卖家也越来越难以向市场发出出售的信号,它们担心一旦出售意向被披露,将会影响公司的稳定性。
    回顾国外同行业成功的发展历史,并购活动不单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现象,也是成功企业能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在行业内的世界前十大公司均是通过并购方式得以今天之发展。成功的并购行为不单使买卖双方得到合理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壮大了PCO企业将给客户和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发展空间。
    在国内,普遍对于出售公司的理解持两种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经营失败的结果——生意做不下去了!另一些人则认为此举是经营有道的成就——经营成绩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时也是一个好机会为下一目标而进发!不管大家是如何理解行业内的并购想象,但面对事实,我们确是不能逃避,那就是经营失败的服务企业是不容易卖掉的!一般的PCO企业,不会有过多的固定资产,所谓出售公司主要是转让“有价值的客户”。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代表经营有道的企业就一定会被投资者欣赏,因为收购的动机完全是出于买家的特殊需要。售方很难预计买家什么时候需要进行收购?需要并购什么样的公司?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如果企业无法持续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出售公司换取合理的回报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一旦有出售公司意向,建议不必要等到非卖不可的时候,因为此时的经营状况不一定对买家具备吸引力。

    4、总结
    我国PCO的发展现状看似与香港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如企业数量多、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人员素质偏低、利润率逐年下降等。但香港PCO行业的是通过近半世纪的发展从启蒙走到现在的阶段,而我国PCO行业刚刚发展十余年,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遇上类似的“困惑”呢?
    我们的理解是:第一,全球贸易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竞争缩短了新兴行业的成长时间。第二,香港的行业起步是由国外成功企业的进入而带动的,而我国的行业起步则是由从公益性服务中脱变而成;前者强调的是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后者强调的是对病媒的控制程度。第三,自由化的市场空间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硬道理。第四,行政力量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但使用不当也能使结果适得其反

↑TOP